合理用藥問答——中藥的使用5
■痰濕患者宜服用哪些中藥?
脾為生痰之源,痰濕患者要注意保護脾胃。治療時健脾利濕,化痰瀉濁。常用藥物有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山藥、扁豆、薏苡仁、砂仁、蓮子肉、白芥子等。痰濁多形體肥胖者,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葉、蒼術等;痰濁阻肺者,可用萊菔子、白芥子、蘇子、冬瓜仁化痰肅肺,對水濁內留者可用澤瀉、茯苓等。
■血瘀者宜服用哪些中藥?
血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為疼痛,痛有定處,得溫而不減,甚至形成腫塊。頭發(fā)容易脫落;嘴唇顏色深,尤以唇緣為明顯;舌質青紫,或點點紫色,癥狀輕的人時有時無,重者常有,并且不褪不散;眼眶暗黑,上下眼瞼也呈紫黑色;皮膚灰暗沒有光澤,膚質粗糙,有皮屑,干燥,甚者如魚鱗;手指甲或腳趾甲增厚變硬,稍輕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,有條狀或點狀白色花紋;頭、胸、腹、背、腰、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,時時發(fā)作;常有胃脘部飽脹難消,按該部位,感覺不適;婦女常有痛經(jīng)、閉經(jīng)現(xiàn)象??捎眉t花、桃仁、當歸、地黃、川芎、赤芍、柴胡、枳實等藥。
■氣郁者宜服用哪些中藥?
氣郁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為:神情憂郁,情感脆弱,煩悶不樂;多愁善感,憂郁,焦躁不安;經(jīng)常無緣無故地嘆氣,容易心慌,容易失眠;容易受到驚嚇,遇事容易感到害怕;舌淡紅,苔薄白,脅肋部或乳房容易脹痛,可用香附、烏藥、川楝子、小茴香、青皮、郁金等疏肝理氣解郁藥物。
■易“上火”者宜常服哪些中藥?
“火”可以分為“實火”和“虛火”兩大類,而常見的上火癥狀,如面紅目赤、咽燥聲嘶、癤腫四起、紅腫熱痛、口腔糜爛、牙疼腫脹、煩躁失眠、鼻衄出血、舌紅苔黃、尿黃、大便秘結等,可服用滋陰、清熱、解毒消腫藥物,如天冬、麥冬、玄參、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連翹、金銀花、大青葉等。
■補益類中藥服用應注意什么?
人們往往有一種誤解,不管是否需要,認為補就好,就有益,因此,出現(xiàn)了許多濫用補藥的現(xiàn)象。其實補益的藥物濫服也會出現(xiàn)不良反應。以人參為例,有文獻報道34例人參的不良反應當中,16例表現(xiàn)為欣快、煩躁不安、甚至意識混亂,2例頭暈,2例心律失常,1例高血壓,1例低血鉀,2例腹痛腹瀉,1例呃逆,休克及死亡3例,皮膚過敏2例,咯血、多汗、水腫、糖尿病復發(fā)各1例。亦有報道大劑量黃芪(100g)內服產(chǎn)生劇烈肢痛伴震顫。因此,補益藥物也要恰當使用,不宜濫用,否則也會出現(xiàn)不良反應。
(待續(xù))摘自《合理用藥問答》